小米汽车高度升华全局,雷军全生态打法强在哪儿?反败为胜

时间:2024-10-10 04:12:07 来源:蚌埠约炮



小米汽车高度升华全局,雷军全生态打法强在哪儿?反败为胜

文丨郭小兴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500字)



雷军亲自盖章的小米“小米历史上最出色的季报”长啥样?

8月21日,小米集团发布的汽车全局全生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第二季度实现收入889亿元,高度创历史新高,升华同比增长32.0%,雷军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同环比正增长;经调整净利润(非财务报告准则)达62亿元,态打反败为胜同比增长20.1%。法强

这一回,小米正式上市后的汽车全局全生小米汽车,也首次在集团财报中单独列项披露,高度为此备受关注。升华据财报披露,雷军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第二季度收入为64亿元,态打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62亿元。法强



随着汽车业务入档归位,小米小米“人车家全生态”也首次以完全形态公开露面。这份“小米历史上最出色的季报”,既是对小米过去的总结,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小米时代的开启宣言。

1

小米造车,一场充实的全民聚焦

小米的品牌力注定了小米汽车的登场是自带流量的,更何况是搭配上了时下最热门的元素“新能源汽车”,流量轰炸如约而至。

8月21日,海量镜头聚焦小米,高倍镜头锁定小米汽车业务。高屋建瓴62亿元的收入、27307辆的季度交付、15.4%的毛利率,关于小米汽车的答案一一揭晓。

当然,同时揭晓答案的还有汽车业务18亿元的亏损额。关于这一点,市场其实早有预料——特斯拉花了16年才实现持续盈利,理想也花了8年,而更多造车新势力则还在持续亏损。新能源汽车的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注定了造车企业的前期盈利困难。

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解释称,小米汽车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受限于规模经济效应、造车前期的较大战略投入,以及纯电轿车的高成本,目前小米汽车仍处于亏损中。

同时他也指出,随着未来小米汽车规模效应的提升、产能的挖掘以及交付能力的提升,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加。他对于完成2024年全年Xiaomi SU7系列累计交付12万辆的没精打采目标有信心。

进入下半年,小米汽车已经开启火力全开模式。随着2024年6月小米汽车工厂开启双班生产,以及2024年7月进行产线维护优化,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在6-7月已连续2个月破万,凭借强劲的生产制造能力和高效的交付表现,当之无愧地担起了“后起之秀”之名。

事实上,小米汽车一路走来,期待和质疑两方声势一直此起彼伏。期待的是,小米汽车能像曾经的小米手机颠覆手机行业一样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再创奇迹;质疑的是,小米汽车已过最佳入局时机,赶晚集还能剩个啥?

最终,小米用实力回应了期待。3月28日,Xiaomi SU7从发布会上开始颠覆——全网刷屏发布会,友商老板亲临现场,一天大定8.9万辆……无论是流量汇集的程度还是与友商的相处之道,甚至是发布会大定成绩,都在刷新众人对造车新势力的认知以及超越过去车型的纪录。

这一天,也被网友们称为“小米汽车疯狂24小时”。

对于质疑,只花了三年时间就造出一款堪称爆款的小巧玲珑新车就是小米的回应。有人说“3年造一辆车是胡乱对付”,但如果看到小米在汽车上的投入和坚持,这话就不攻自破。

在汽车产业链的投资上,小米自2011年就开始在汽车领域进行布局。2021年宣布造车之前,小米就已经完成了 52 起汽车领域的投资,累计投资资金达到 262.27 亿元;宣布造车后,2021年以299.88 亿元投资金额创下新高,2022年的26件投资也是历年之最。

长期的积淀为小米造车打下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小米汽车在国内拥有超过40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合作伙伴,且随着小米汽车业务起量,其供应链矩阵将进一步扩大和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8月22日,在研判小米2024年Q2财报后,多家头部机构纷纷发布研报,对小米给出了“买入”评级,认为随着汽车交付能力持续提升,看好小米汽车业务逐渐释放收入弹性,及“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下的汽车业务长期成长空间。

其中,中金表示,理屈词穷看好小米汽车随产能爬坡交付量逐月提升,并且随费用摊薄提升毛利率。

大摩预期,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将按季度维持增长,并且受益于小米产品组合优化和规模扩张,小米电动车利润率也会持续改善。

花旗认为,小米近期的催化包括小米15的发布以及下一代电动车的细节。分析师Kyna Wong等则在报告中指出,预计小米电动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在2024-2026年将有至少18%。

2

小米生态,一个“万物互联”的雏形

小米汽车的首份成绩单验收完毕,首次全体亮相的“人车家全生态”也到了验收成绩的时刻。

所谓“人车家全生态”,即全面打通“人”“车”“家”场景,实现硬件设备无缝连接,实时协同,带动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创以人为中心、主动服务于人的超级智能生态。具体涉及产品包括以人为中心的手机,以家庭为中心的IoT,以及围绕移动场景的汽车。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先见之明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7.1%,达人民币465亿元,保持强劲增长;同期,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及互联网业务收入均创新高,分别为人民币268亿元及83亿元,同比增长20.3%和11.0%。

具体来看,作为公司的基本盘,小米全球智能手机2024年第二季度出货量为4220万台,同比增长28.1%,在全球市场已连续16个季度稳居前三,市占率达14.6%;报告期末,公司的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数同比增长25.6%至8.2亿,米家APP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16.8%至9690万,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人”“车”“家”三大业务板块业务看似各自为营的增长,实际上已经初现生态联动的迹象。其中,最为直接的联动便是用户联动。

早在2024年初,卢伟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到,小米在中国已经拥有 2000 万基于智能手机的高端用户,这一高端用户基础将作为进军电动汽车市场的跳板,为小米汽车提供了一个极具优势的一举一动市场起点。

而反过来,由小米汽车入口流入的增量用户会反哺小米的高端化升级。今年4月底的一项数据显示,小米SU7系列产品购车用户群体中有29%为A用户购买者,52.5%为苹果用户购买者。这也意味着,“人车家生态”闭环的势能释放,用车将推动手机更快迈向高端化。

从销售情况来看,小米手机在第二季度确实呈现出向上破圈的趋势。第三方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在中国内地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占比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至22.1%。其中3000–4000元价位段市占率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至16.8%,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至20.1%,5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至8.9%。

与此同时,用户的持续增长、智能生态布局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打通小米产品全场景互联互通升级路径,扩大智能连接的范围,从而为小米IoT提供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3

小米智造,一个不断进化的模型

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本质上是一个智能生态。“人”“车”“家”完成了生态搭建,木已成舟小米自研的澎湃OS系统则负责智能。

2023年10月26日,小米在Xiaomi 14系列新品发布会上同时发布了一款名为“小米澎湃OS”系统。雷军将其定义为“是自由奔流,汇聚每一个人的力量,连接广阔的智能世界”。

“智能世界”并非一个虚词,在小米澎湃OS这里,它指代的是具体的所有独立的智能设备。用户在小米澎湃OS中的融合控制中心里,可以实时展示所有组网的设备情况并加以控制,理想状态下能实现“万物互联”。

在小米用户这里,小米澎湃OS的诞生,主要是为了从个人设备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出行,打造以人为中心,打造“人车家全生态”智能世界。而小米澎湃OS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标志着小米从“手机 X AIoT”升级到“人车家全生态”。

从2021年启动车机OS系统的开发,到2022年推动MIUI、Vela(IoT物联网设备系统)、Mina(微内核安全系统)、车机OS四套系统软件架构逐步统一、伸头缩颈研发并线,再到2023年四套系统融合为“澎湃OS”,小米澎湃OS本质上就是小米宣布集团战略从“手机X AIoT”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的底座。

如果说,“人车家全生态”的“人”“车”“家”是小米的骨架,那澎湃OS则是小米的筋脉,前者决定小米的体格,后者决定小米的潜力。而理想状态下,体格会因为潜力的激发而得到提升,潜力也会在体格不断提升后而被进一步开发,二者相辅相成。“人车家全生态”与澎湃OS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米澎湃OS作为连接“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平台,已经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200多个品类,高效连接全球超六亿设备,覆盖了用户95%以上的生活场景。而通过这些场景互联互通,小米体系内所有产品将会以更符合新生态的模样迭代更新。

正如雷军所说:“十四年前,小米用互联网模式赋能所有品类;14年后,小米将用AI把所有品类再做一遍。”

在小米“新十年目标”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车家全生态”的集团战略和AI全面赋能的全新科技战略。财报数据显示,急流勇进2024年Q2研发支出同比增长20.7%,达55亿元。受益于AI技术突破发展,小米手机、小米汽车的产品力及智能体验持续提升,小米智能工厂的运营效率大幅优化,AI技术全面助推小米增长势能爆发。

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已经走出了关键性一步,打开了“万物互联”的大门。而在整个世界,未来科技与生活将如何花样融合,或许不久的将来小米将会给出更多有趣的回答。【《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推荐内容